(散文)
书和面包
■ 林
子
2011年3月,我的大部分时间在上海出差,每天单调重复、枯燥乏味且毫无成效的工作让我到了疯狂和崩溃的边缘。那天晚上得空去位于福州路的上海书城,赶在书店打烊之前,在二楼文学柜发现一本《2008-2009中国诗歌双年巡礼》,才翻了几页便在书店保安的催促下匆忙付款。回到住处仔细一读,即如获至宝,欣喜若狂。这本号称“史上最牛的诗歌选本”的主编沈浩波和符马活都是诗江湖网站的版主,两人同为1970年代出生的先锋派诗人,入选诗集的也均为当代汉语诗歌界的新锐。我的读法是每天早上起床后或晚上睡觉前随意翻到哪一页,第一眼喜欢的就继续,不喜欢的就换页。第二次又从任意的一页开始。因此我都会在喜欢的诗歌意境中开始新的一天,接下来的一整天都被笼罩在诗的空气中;或在喜欢的诗歌意境中入睡,进入诗意的梦乡。就这样这本书成了我那次上海之行的最大收获,以至于至今已经淡忘了其余的无聊和不快,唯记得阅读此书的快乐。
时间上溯到31年前,1980年上半年我在当时的上海列车段实习。休班时间我大都泡在上海图书馆。当时的上图在南京西路上,靠近人民公园和国际饭店。因为那个图书匮乏的年代,唯有在那儿能找到许多五六十年代的出版物,包括普希金、雪莱、席勒、拜伦等等。我真的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扑在那些心爱的书上,常常只要书不要面包,以至于到了中午才想起要啃几口早上准备的馒头,喝几口沙滤水(也是第一次知道经过沙滤的自来水可以直接饮用,当年是没有矿泉水、纯净水的),而当时上图阅览室的氛围是真的令人肃然起敬,虽然座无虚席,却是鸦雀无声,只有很轻很轻的书面翻动声和钢笔铅笔圆珠笔的书写声,让人没有丝毫可以懈怠的理由。那天中午因为早上没有准备馒头,就到马路对面的又一村饭店吃阳春面。我花了2毛8分买了2碗阳春面,拿着小票好不容易找了个座位还是靠着马路的。左等右等,结果服务员端上来的却是2碗田螺,刚想解释时,服务员自顾自取了我放在桌上的小票扬长而去。这是我吃我平生第一次吃田螺,开始还觉着味道不错,吃到后面就不知是什么滋味了。一直到最后也没有服务员来找我,我也不好意思再去要阳春面,虽然田螺一碗要5毛多,但吃不饱肚子啊。只好去隔壁食品店买了2只面包吃了再去图书馆。
再往前上溯到1970年代,时间是在我小学阶段的某一年。我第一次买的非连环画的书是一本名为《海边游》的一本儿童小说,当年的定价为四毛五分。那天几个小伙伴跟着村里的大人一起去镇上逛街,在新华书店看到这本书后“一见钟情”,但一翻自己的口袋竟然没有一分钱,只好向邻居借钱。那本小说我读了好几遍,对那些海边捕捞各种海鲜的生动描写至今还记忆犹新,我也因此对从未见过的大海有了朦朦胧胧的印象。但心中一直内疚的是,这四毛五分我好像一直没有还给那位邻居,更加遗憾的是今天竟然已经忘记是哪一位邻居了。写此文时百度了一下,网上竟然有这本书的收藏本出售,售价人民币15元。
总而言之,书一直在我的生活中,一直是我精神上的支柱。很多时候我们可以说只要书不要面包,但还是不得不承认,有很多时候面包比书要重要得多。
(原载《上海铁道》报2012年11月15日第4版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