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|
|
||
铁路摄影家佳作"误导"国际新闻界
|
||
日前,国际新闻界在报道印度洋大海啸时,好几家国外媒体误把一张记录钱塘江大潮的照片,当成了大海啸的现场照片,在国际新闻界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。拍摄这张佳作的是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、浙江铁道摄影家协会秘书长陈加华。
摄影佳作“误导”国际新闻界 震惊全球的印度洋海啸发生后,全球媒体以最大的热情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。去年12月30日,加拿大《卡尔加里先驱报》在头版主要位置,以四分之三的巨大篇幅刊登了一幅海啸“独家照片”:画面上高达十多米的浪潮铺天盖地卷向夺命狂奔的人们,十来名男女正在海潮前奔跑,照片上方是两行醒目标题:“海啸死亡人数可能超过10万” 。照片拍得实在太精彩了,读者通过画面似乎可以听到逃生者凄惨的求救声。因为这张照片巨大的视觉冲击力和“将大自然的暴虐和生命的脆弱表现得淋漓尽致”,发表之后立刻引起巨大轰动,并迅速被全世界多家媒体引用。美国著名网站“美国在线”(AOL)也被这张照片所“震撼”,迅即将其作为首页照片。 据《卡尔加里先驱报》称,这张震撼人心的照片,最初是卡尔加里市市长戴夫•布罗恩康尼尔的一名助手交给他的。布罗恩康尼尔市长觉得这张照片很有“冲击力”,于是将其保存起来,以便在为东南亚灾区筹集捐款时宣传使用。 在一次募捐活动的新闻发布会上,《卡尔加里先驱报》的记者发现了这张照片,并征得市长同意把照片放到了该报头版。 因为照片实在太精彩了,所以引起许多摄影家和编辑对这张照片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,他们猜想这张照片有可能是 |
||
通过电脑合成的。一些资深摄影家和报纸编辑分析照片后认为,如果这真的是一张海啸的现场照片,摄影者根本就没有机会生还,照片当然也不可能保存下来。美国《南佛罗里达州太阳哨兵报》的编辑波格达斯就是其中一位,这位编辑对此进行了认真的调查,调查结果使他目瞪口呆:这张照片绝对不是电脑合成的产物,而是一张真实的现场照片。但这张照片既不是在这次12•26印度洋“世纪海啸”中拍摄的,也不是加拿大《卡尔加里先驱报》拍摄的“独家照片”,而是一位中国铁路摄影家在2002年9月在浙江杭州拍摄的钱江潮! 当《卡尔加里先驱报》得知真相并意识到犯下大错后,立刻从其网站上撤下了这张“独家照片”,并于次日在头版发表一份“道歉声明”。声明中称:“我们被错误地告知该照片是在最近南亚海啸灾难中所拍摄……包括《卡尔加里先驱报》、《环球新闻报》和CFCN电视台在内的数家媒体也都采用了该照片。但调查显示它是2002年9月在中国拍摄到的钱塘江潮。在此向所有读者表示我们最诚挚的道歉……” 此事发生后,误用那张照片的所有媒体都向读者作了道歉,国际新闻界哗然,纷纷对始作俑的加拿大《卡尔加里先驱报》提出了严肃批评。国内多家媒体也都迅速作出了反应:中国青年报、北京青年报、中国摄影报、华商报、海峡都市报、杭州日报、钱江晚报、浙江电视台西湖之声等都先后报道了此事。但有的媒体在报道时却错把照片作者当成了路透社摄影记者。 乱石崩云、惊涛裂岸,卷起千堆雪 拍摄这张照片的真正作者铁路摄影家陈加华,现供职于杭州列车段。陈加华本人是1月5日下午接到《华商报》记者的电话才知道此事的,上网一搜索才知道国际新闻界已经被他的这张照片“误导”,引起了轩然大波。几天来,陈加华的手机几乎被打爆,90%以上电话都是媒体打来的。6日下午,他手拿那张“误导”了新闻界的照片,接受了我的采访,说起那张照片的拍摄过程,他记忆犹新。 2002年9月8日是星期天,正是农历八月十八“天下奇观” 钱江潮期间。因受台风“森拉克”的影响,陈加华预料到当天的潮水会很大。他从杭州市声讯台查得当天潮水到达九溪的时间是下午2时58分,于是他背上器材,赶到钱江大桥上游1500米处的九溪水厂附近。此时,从钱塘江入海口的海宁市盐官开始,近60公里的钱塘江两岸聚集着上百万观潮的人群。陈加华看到江堤和公路上人头攒动,根本没有拍摄的位置。一位住在附近的老人对他说,昨天的潮水非常大,翻过江堤后还冲过了一条双向四车道的马路,一直漫到马路对面的小山坡下。陈加华听了,长了个心眼,他选中了水厂对面的一个4多米高的小山坡作为拍摄点,后来的事实证明,这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。 陈加华选择好拍摄的机位,把光圈固定在F8,速度选择自动档。下午3时左右,那雷鸣般的潮水借着“森拉克”的风势,以排山倒海之势奔腾而来,陈加华屏住呼吸,端起了佳能EOS500N照相机。他从长焦距镜头中看到,潮水到达钱江大桥时,竟然扑上了近10米高的铁路桥面,出现了苏东坡词中“乱石崩云、惊涛裂岸、卷起千堆雪”的奇观。仿佛一眨眼间,潮水冲到了水厂的横向堤坝,激起了10多米高的大浪,浪潮在200多米长的范围内越过大堤,扑向观潮的人群,还漫过双向四车道的马路和绿化带,一直漫到了陈加华拍摄处的小山坡下。从潮水到达水厂的那刻起,陈加华手中的照相机就响个不停,他一口气连续拍摄了10多张照片,记录下了潮水冲击人群的全过程。一转眼间,落荒而逃的观潮人群东倒西歪地躺在地上、马路上的几十辆汽车都被掀翻,小轿车被冲出20米开外,大卡车也被冲出五六米远。当时有不少媒体的摄影记者和摄影爱好者,全部被大浪打入水中,价值数十万元的摄影器材报废;潮水过后,马路上散落着10多只手机和数十只鞋子,事故还造成观潮群众一人死亡、多人受伤。 陈加华看到眼前的惨景,马上停止了拍摄,拿出手机在第一时间里给110、120打电话,通报险情,要求他们马上组织抢救。没想到一场观潮盛事,转眼间竟然成了一场事故。陈加华亲眼看着许多熟悉的摄影同仁们挣扎在翻滚的浪潮中,心里感慨万千。 陈加华当天晚上8时把胶卷冲印出来,马上送到浙江某报纸。该报夜班编辑一看这些气势磅礴的照片,马上调整版面,撤下部分记者的稿件,编排了两张陈加华拍摄的照片,其中一张就是这次被加拿大报纸误用的。该报摄影记者又迅即把照片传送到新华社,新华社发了通稿。中国青年报、北京晚报、羊城晚报、中国新闻周刊、台湾中央日报和新华网、人民网及美联社等几十家媒体都先后刊用了钱江潮的照片。 在2004 年“西博会”期间,钱江潮照片还被选入“杭州美景”扑克牌,成为排行第一的黑桃A的画面。 佳作并非侥幸得 有人认为陈加华拍摄到这张照片有很大的偶然性:要不是潮水来得太突然和太大了,冲坏了许多摄影记者和摄影爱好者的器材,陈加华的照片就不会是硕果仅存了。不能否认拍到这张照片有一定的偶然性,但偶然之中有必然,这是陈加华坚持摄影创作近20年的结果。 陈加华是杭州铁路分局摄影小组 (浙江铁道摄影协会的前身)第一批会员之一。1986年,他用一架凤凰205相机开始了自己的摄影创作道路。近20年来,他始终把镜头对着铁路的改革和发展,对着身边的工友们。他把摄影创作当成了自己生命中的重要部分,结合本职工作,做到相机不离身,走到那里就把创作活动搞到那里。先后拍摄和发表了近千幅新闻和艺术照片,还有数十幅作品在各类影展中获奖:《壮观钱江潮》在全国摄影家协会举办的“庆祝中共十六大摄影展”中获入选奖;《别挤了!》获“百诺”杯第五届“中国摄影在线”网上摄影大赛铜牌奖;《荷池明星》获“亿眼看中国”彩信大赛三等奖;《闻名遐迩》获浙江省企业摄影大展银牌奖。 摄影创作既费时又化钱,拍摄一个胶卷包括冲印费用至少要四五十元钱,购买摄影器材更是耗资巨大。1998 年他在随车采风拍摄时,被小偷窃去一套价值3000多元的摄影器材。为了能够继续他的摄影创作,在他爱人的支持下,又化了半年的工资,购买了一套佳能EOS500N相机和一只佳能镜头。 在摄影创作中常常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,2003年,陈加华和一位摄友到湘黔交界处的湘西凤凰拍摄苗族风情,他们先是乘坐“三卡”到阿拉镇,又坐手扶拖拉机到一个叫书家堂的地方采风。这里没有手机信号,没有饭店和旅馆。他们借住在村治保主任家里,睡在农家简陋的床上,盖的是农民自家的棉被,吃的是与农民一样的饭菜。更艰难的是喝水,全村人的吃喝和洗涤全部靠一口水井。他们两天没有洗脸、洗脚。但当他们拍摄到了满意的照片时,所有的付出都似乎得到了回报。 2004年5月,陈加华奉命随宁波到福利屯的“重返北大荒” 知青专列拍摄采访。他在10天时间里,拍摄了200多张照片,记录了这些年过半百的老知青们,在35年后重回第二故乡,与当年的房东和乡亲们相聚的感人情景。浙江在线采用了12幅照片作组照,人民日报华东版和人民网也先后发表了他的部分照片。 摄影创作并不是每次都一定会有收获,常常有拍摄上百张照片却没有一张能发表的时候,这就需要摄影家摈弃功利心、耐得住寂寞。他在拍摄钱江潮时,从1997年起,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前后三天,他都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,奔波在钱江两岸,虽然先后拍摄了数百张照片,但没有一张满意的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2002年9月8日,他终于拍摄到了那张令人震撼的佳作。 采访结束时,陈加华幽默地对我说:“真没想到我这张拍摄在两年之前的照片,还会引起这样的轩然大波,这也算是钱江潮中的‘回头潮’了吧。” (摄影 陈加华)
|
Copyright © 2000-2006 www.slin.cn all rights reserved 诗林网 版权所有